这里研制的特种性能胶粘剂成功应用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轨道舱、航天服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关键部位,开启了国产胶膜材料在国产大飞机上应用的先河;
这里依托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我省重点领域工业企业解决数字化、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服务支撑全省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这里依托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为我省松花江干流、阿什河流域、三江平原湿地等地生态恢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这里依托新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成功研制出高寒地区“无煤生态村”运行模式,服务龙江乡村振兴战略;
这里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同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这里,就是黑龙江省科学院。
“十四五”开新局,黑龙江省科学院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创新、开放、合作,逐步发展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地方性、有特色、新体制、综合型科技创新高地,研制出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在航空航天、大飞机国产化、生态固碳、东北虎跨境保护、黑土质量提升等国家和我省重大工程、重点领域获得新应用,为实现我省“十四五”规划暨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亮眼:十大成果应用上天入地兴产业惠民生
应用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此时此刻,我国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搭载他们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了十余种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J系列航天用胶粘剂产品。
为满足我国载人航天需求,石化院依托国家重大攻关任务,持续开展航天用胶粘剂制备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列胶粘剂在保证粘接强度和精度的同时,提供了高可靠性和优异的空间环境耐受性,成功应用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轨道舱、返回舱、航天服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关键部位。此前,石化院研制的系列特种性能胶粘剂早已在“天宫二号”和“神舟”系列等新型航天飞行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应用二:大飞机国产化
高可靠性胶粘剂也是大飞机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大飞机粘接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大飞机用胶粘剂产品的研制和验证工作。包括中高温结构胶膜、大客修补胶在内的21种粘接材料被列入了大飞机用国产粘接材料里程碑计划,并在“十四五”开局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材料在通过验证后,将供ARJ-21、C919等机型选用,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对于发展我国民机事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应用三:“双碳”试点示范
聚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固碳能力提升调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并在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哈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扎实开展技术支撑。省能源环境研究院积极打造黑龙江“双碳”试点示范项目。将“基于生物能源的村镇级分布式气热联供应用技术”成果应用于大庆市林甸县四合乡利勒村,打造绿色能源示范村,形成产业示范作用。研发石墨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石墨矿废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让废砂变“绿砂”,助推矿区降碳达峰。组建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积极打造高端智库战略平台、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及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双碳联合体协同创新机制,合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龙江落实落地。
应用四:寒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助力种业国家战略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选育的黑木耳品种在我省种植率达50%,食用菌资源收集与栽培、深加工技术带动我省黑木耳产量占全国比例连续四年超过40%。
加强和完善寒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持续开展核心菌种选育与创制,为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夯实基础。扩大资源库库容,提升资源保藏能力,打造全省微生物菌种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持续开展食用菌工厂化专用菌种、寒地特色菌种的选育,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合作,推进成立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黑龙江分中心。
应用五:红色资源数字化
以3D技术助力红色资源数字化。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开展3D高精非接触测量、数字孪生、AR/VR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在革命文物、遗址高精度三维扫描、修复性建模和多平台互动展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马永顺纪念馆等省内十余家红色展馆应用,为红色场馆建立多维度、模型化、数字化档案,满足红色场馆线上展示传播需求,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
应用六:以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省科学院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高端智库建设和顶层设计,主持制定黑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评价和建设标准,推动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制定黑龙江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以数字化赋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服务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龙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用七:东北虎种群恢复
多边合作推进中俄东北虎跨境保护新热点-小兴安岭东北虎种群恢复研究。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进化与生态研究所“普京虎”团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等多方合作,重点开展了小兴安岭东北虎种群恢复研究工作,获得了小兴安岭东北虎潜在生境质量与分布、小兴安岭东北虎跨境及内部迁移生态廊道位置与质量等关键成果,为我省东北虎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保护管理建议,进一步推进中俄东北虎跨境保护工作。
应用八:先进材料制造技术取得新突破
增材制造对高端金属粉末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依托国际合作优势,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再创新,制备出高品质金属粉末,主要技术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打破了我国高端球形粉末依赖进口的局面,金属3D打印成型技术为企业增收超过3500万元。
随着新技术发展,能源、信息等产业对石墨新材料需求与日俱增,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多年来依托我省石墨资源优势,开展了石墨无氟化学提纯工艺、石墨烯的绿色制备与应用等技术的研发,为我省石墨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应用九:汉麻高值利用
汉麻高值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支撑百亿级产业发展。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开展工业大麻品种航天育种实验,实现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行大麻二酚高效纯化关键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大麻二酚纯度达99%,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工业大麻花叶深加工中大麻素有益成分靶向分离纯化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面向省域汉麻产业需求,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火麻一号”“龙麻一号”等成果转化,工农业累计新增利润4.66亿元。围绕汉麻产业链条源头端,攻关重点难点问题,以工业大麻全雌株试验研究成果等技术为依托,与哈药中信资本、东峰悦草(黑龙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35.3万元。
应用十:核与辐射技术研究守护公共安全
以核与辐射公共安全技术保障为主体任务,服务于“五大安全”。省原子能研究院紧紧围绕国家核科学技术前瞻性导向布局和黑龙江省域特点,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致力于原子能利用技术研究。低温核探测系列技术为国家重大任务保驾护航,实现了上天入海的创新性突破,并助力建党百年公共安全;核应急分析技术应用于国家核应急监测任务。
核技术成果解决医用防护服灭菌周期过长问题,并无偿为医用器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新冠疫情突发初期,为我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争取宝贵时间;地面辐射环境模拟实验及验证技术服务载人航天事业,为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的耐辐照安全可靠性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奋进:前瞻科学布局 谋划务实举措
“十四五”期间,省科学院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以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通过实施“1行动+2工程+3计划”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撑我省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黑土保护、碳达峰碳中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提升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培育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产业链条的孵化平台,用科技事业为龙江培养一批人、引进一批人、留住一批人,着力建设成为区域综合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科学院率先行动
推进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建设、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联合创新中心、共享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服务地方政府,加强与省内各市(地)、县联合,采取“一市一策、一县一略”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发挥科学院综合协调、智库咨询作用。把科学院建成省内产业策源地、原始创新高地、创新孵化集散地、开放协同共同体。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聚焦龙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谋划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碳达峰碳中和、黑土保护、种业振兴、核技术应用、新材料、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十大工程,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的科研创新体系,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筹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实施产业赋能工程
通过政研合作、研企合作、研联支撑、龙粤合作等多个渠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价值评估服务体系,开展技术转移、项目评估、成果对接等线上线下对接服务活动。加强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动能。
实施多维度创新平台计划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研发等平台,重点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科技创新资源统筹聚合不够、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实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坚持人才驱动,科学谋划新时代科学院学科团队格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团队。优先支持为龙江发展发挥显著作用的特色学科团队,提升人才队伍实力水平。瞄准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通过与中科院、重点高校联合培养,打造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邀请国内外顶尖创新团队和专家,定期来省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探索“科学家——创新团队联合体”运行模式,促进创新团队开放化。建立常态化引进优秀人才机制,改善人员队伍年龄结构,形成科研创新后备力量。重点围绕我省重大产业发展、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省科学院现有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达到16个,拟新增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2个;以重点优势学科团队(群)为重点,建设在国家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1-2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3-4个。
实施开放协同创新计划
打造“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特色品牌,发挥“中科院联盟”及“龙粤合作”的基础和优势,联合开展技术引进、成果孵化、人才引进和项目合作等,解决我省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需求。继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朋友圈,塑造良好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外部环境。
省科学院将乘着时代的东风昂首奋进,以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成果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